找到相关内容194篇,用时4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持田贯宣(日勇):寻求共同发展之路

    其后,作为最好地体现了大乘菩萨之概念特征的三聚净戒在《华严经》中被倡导。这就是发誓要守持止恶、修善、利他之,七佛通戒偈中的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、是诸佛教”就是其具体化。佛教传到日本,从...圣人入唐(804年)求法,在天台山从道邃、行满大师处学习天台教义并接受了菩萨。他归国后在比睿山新建戒坛,只根据大乘进行授戒,确立了弟子受戒后十二年闭门不出、研学修行的制度。在他逝世七天后这一制度被...

    持田贯宣(日勇) ( 日本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理事长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073328.html
  • 论百丈清规的僧团伦理思想及特色

    -814年)别创禅律,号称《百丈清规》。①百丈清规的创制,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。从东晋道安编定僧尼轨范到南山道宣以《四分律》会通大乘,从中土对菩萨戒法的青睐到天台、禅宗以心持、无相戒法的持...虚空,不停留一物,亦无虚空相,将罪何处安著  我们认为,百丈的这一持态度,对于恪守戒律的要求而言,是革故鼎新,而对中土佛教青睐大乘菩萨、重在内心、倡无相戒法、以乘摄戒、摄戒归禅的持风尚而言,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573965.html
  • 佛法的心髓——自治其心

    ,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,是用认定的合理轨范,由约束行为、语言不作诸恶,力行诸善,从最粗显的层面锻炼心的自主能力,使心不被有害于自他的烦恼所牵,流于恶行恶言,大乘菩萨还有督促受持者力行诸善、恪尽利乐众生...佛法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。     佛教的修行体系,从归依、发心到戒定慧三学、三十七道品,大乘菩萨行六度、密法瑜伽等,都是为治理自心而设计,都可以看作锻炼心及心理治疗的技术,或曰“心理卫生技术”、“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374874.html
  • 什么是五戒?

    忏悔。所以称为不可悔,轻罪可通悔又分两类,称为中可悔与不可悔。根据大乘菩萨,虽犯重罪,如能作取相忏,在佛前礼忏,得见好相,见光见华,见佛菩萨前来摩顶,罪即悔除。但是,忏悔除罪,只是除的犯戒罪,而不是...之外,没有一个其他的宗教能够适用戒律的含义而如佛教的内容者,我们却又不能否认他们之有部分戒律的作用。 本来,戒律两字是中国字,戒律两字的意义,也是各有所指,是有所不为,律是有所当为;是不能如此,律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54576283.html
  • 日本古代佛教的发端及其本土化

    ,从道邃、行满受天台法脉,道邃并授予大乘菩萨。他还向牛头宗翛然问禅。在等待归航的一个月期间,随顺晓学密法,并接受灌顶。总计留唐八个月,在延历二十四年归国。   空海则展转到了长安,后访寺择师,在...自是不一。   最澄归国后,呈请天台法华宗独立,在平城天皇大同元年(八○六)获准,这是天台宗正式开宗的一年。天台法华宗在理论方面以《法华经》为根本,并配合禅、密及大乘,四宗融和是其特色。最澄主张显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50282959.html
  • 佛教和谐思想的现代诠释和应用

    精进(正确的修行)、正定(正确地修行禅定);五戒和十善中的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(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)、不饮酒,以及大乘菩萨中的不敬师友(《梵网经》)等,是向广大信众提出的约束自己行为的基本...恶口伤人)、不绮语(不花言巧语),以及菩萨中的“自赞毁他、悭惜加毁戒、谤毁戒” (《梵网经》)等。   世间道德本来贯彻于人的言语和行动之中。上列这些条目中虽有的是以戒规的形式出现,然而总的来看,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34683426.html
  • 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──以见月律师为中心(二)

    兼受(即兼受大乘菩萨与小乘比丘)的方式。以戒律改革著名的道宣为例,同时并重小乘律藏(如《四分律》、《十诵律》)与大乘戒经(如《璎珞经》、《梵网经》),又时有偏重前者的倾向。[174]  所以,明末...,则走入了岔路,与世间的贪欲多求没了分别。所以,没有出世的声闻功德,就不能有大乘的入世妙法,必将引起不良的后果。[186] 明末佛教丛林菩萨极为盛行,而宝华山千华律于兼弘大乘律之余,特重声闻律的弘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0042613.html
  •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

    大乘菩萨戒法的弘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。两者的区别联系依“乘关系”来判断,即前者是以弘戒为主的思想体系,后者是以开法(智慧的开发、教理的研习)为主的思想体系。在处理乘关系上,有戒缓乘急、急乘缓、乘俱...法门,然而当探究“无相戒法”的内容和实质时,我们仍可以找到无相戒法的典据来源和思想根源:梵网菩萨本“佛性”思想和大乘中观的般若智慧。   无相,即无相心地。“心地”乃《梵网经》中之语,指戒以心为...

    王月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1646240.html
  •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的时空效应(1)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1 页 菩萨是声闻律仪戒以外的别解脱,乃是大乘佛教为 ...菩萨可含摄 声闻律仪,故大乘佛教的出家人都应受持。 菩萨以观空为著眼,以净心为宗旨,以发无上菩提心 为基础。所以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3446264.html
  • 任继愈《中国佛教史》(5)

    、《五分律》(沙弥塞部)、《善见律毗婆沙》(上座部)、《律二十二明了论》(犊子部)等,属大乘的有《菩萨本》、《优婆塞经》等。  小乘戒律均规定“四波罗夷法”:即以淫、盗、杀、妄语等四种行为为重罪,...妄语、酒。此中“杀”与“淫”的次第作了颠倒,而“杀”扩展到了一切有生类,成了仁爱万物的一种硬性规定,“淫”仅限于合法婚配之外的性行为,对家庭伦理已全无妨碍,佛教的原始面貌为之大变。  大乘菩萨也有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2947044.html